都市化程度高,但保有多座歷史悠久的廟宇。
知名宮廟:
艋舺龍山寺(萬華):創建於清乾隆3年(1738年),主祀觀音菩薩,融合佛道儒三教,是國定古蹟。
大龍峒保安宮:主祀保生大帝,祭典被聯合國列為「民俗文化資產」。
行天宮:主祀關聖帝君,以現代簡潔風格與不燒香、不收金紙的革新宗教形象知名。
特性:宗教融合、文化活動頻繁、信仰現代化與公益導向明顯。
廣大郊區擁有許多歷史悠久、祭典活絡的地方型廟宇。
知名宮廟:
三重先嗇宮:主祀神農大帝,是北部五穀信仰中心。
板橋慈惠宮:主祀媽祖,是大台北媽祖信仰樞紐。
淡水福佑宮:淡水地區最古老的媽祖廟。
特性:媽祖、王爺、關公信仰普及,廟會活動廣佈郊區庄頭,維持強烈地方連結。
作為港口城市,海神與航海守護神信仰極為發達。
知名宮廟:
慶安宮(主祀媽祖):為基隆地區媽祖信仰核心。
基隆奠濟宮(主祀關聖帝君):也供奉王爺與海神。
特性:每年七月舉辦「中元祭」和放水燈,成為北部最具代表性的普渡活動。
移民型與客家庄聚落中,廟宇扮演凝聚族群認同的重要角色。
知名宮廟:
桃園景福宮:主祀開漳聖王,是桃園市區信仰中心。
大溪福仁宮:地方王爺信仰據點,並保留豐富的廟會儀式。
特性:客家與閩南傳統融合,王爺、媽祖、關公信仰廣泛。
北部大城市如台北的廟宇,不但有三教合一的傳統,也有佛教團體如法鼓山、慈濟、靈鷲山等新型態寺院。
行天宮取消焚香、紙錢,推動「環保宮廟」與公益理念,成為宗教現代化的典範。
艋舺龍山寺農曆春節期間吸引大量信徒與觀光客祈福。
台北大龍峒保生文化祭(保安宮)包含祀神、藝陣、文創市集等,是文化觀光結合的案例。
基隆中元祭:融合漢人與客家、閩南文化的鬼月普渡盛典,尤以「放水燈遊行」聞名。
雖然地處都會,但依然保留如宋江陣、舞獅、官將首等傳統藝陣,尤其在板橋、淡水、大溪等地的廟會期間可見。
龍山寺、大龍峒保安宮、淡水福佑宮等保存木雕、石雕、剪黏工藝極具藝術與歷史價值。
網站:宮.宮廟.tw
宮 Facebook
網站:宮.宮廟.tw
宮 Facebook
網站:宮.宮廟.tw
宮 Facebook